关于倡导汉母语学习的几点建议

2022-08-10 01:48

图片      2013年我撰写了一篇倡导汉母语的文章。2014年我以省政府参事的身份与另一位参事向省政府领导,提交了一份《关于提倡汉母语学习的几点建议》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肯定。现在阅读2013年的文章觉得仍有价值,故发朋友圈,希望朋友们,更希望青年设计师了解我的思想认识。

关于倡导汉母语学习的几点建议

数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乃至综合国力的提升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强烈地影响着世界,吸引着世界。“汉语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魅力席卷全球。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多万,随着孔子学院的推广,近年来,汉语成了世界上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语言之一。然而,纵然“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但却在自己的故乡受到了冷落。国民的汉语词汇量急剧减少,一些汉语知识分子沦落为不谙汉语的无根者,有的大学校长读错字,有的研究生只能写出残缺、破碎、毫无美感的句子,更有一些人故意将汉字读别字,写别字。同时我们发现国内的有些公共场所无论有无外国人,都会使用英文的指示说明和中英文组合广播。似乎不用英文就不国际化了……如此种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与反思。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母语教育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国一度大力倡导的英语教学有其合理性,而如果对其长久、过分的推崇则不免让人疑惑其中的必要性?现今的国际社会,语言文字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对英语的过分强调已经对汉母语造成了威胁,这种“重英轻汉”的现象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教育、文化、学术研究、思想观念等多个领域。一些晋级、升学、评定职称等都要进行英语考试,其实这种导向在有形和无形之中都过分强调了外语,轻视了母语的学习及思维的应用,忽视了专业的学习,不仅会贻害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更会造成诸多不良的效应。比如,在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的考试入学中,很多的学生在考研之前花了大量的精力学习英语,而相应的缩短的专业课的学习深造时间,在入学之后又会进行较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大量的实践学习时间被英语挤占,由此往往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的脱节。在一些跟英语应用不太相关的比如古汉语研究、艺术设计等专业上的科研工作者为了评定职称、进行科研项目也要付出极大的精力与时间来进行英语的学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本末倒置”的奇怪现象。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上,英语教育目前已由初中、小学的教育移到了如今的学前教育,有些家长甚至对孩子进行英语胎教,这让这些连母语基础都没有打好的孩子过早的被浸泡在外来文字的氛围中,并不利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一些不必要的英语教学科目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中国的教育资源。

我国文化传承五千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断裂的文明,诚如中华世纪坛序中所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以独特的方块汉字为代表的汉母语在世界各种民族语言中是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表音、会意、象形。汉母语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生活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纽带和载体,它牵系着炎黄子孙的华夏情节,不论是港澳台同胞还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汉母语总是埋藏在血肉里最深的“乡音”。尤其,在民族崛起的今天更应当认识到国家的繁荣富强,依赖的不仅是经济的强盛,更是文化的强盛,汉母语是表现中华文化的最终载体。所以说,为了应对未来的发展,我们理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母语的教育、宣传。事实也证明,在与世界接轨和同其他国家的交往中,我们中华文化以及民族形象,是以其独有的品质和魅力为世界各国所敬仰和学习的。

母语是思想的家,也是民族文化天然的载体。强化母语教育,是民族固本强基的需要。中国人注定要生活在历史赐予我们的家中,不论哪种语言都和属于它的人们拥有共同的命运。汉母语的危机是文化的危机、思想的危机,也是经济衰弱的一种表现,因为历史上曾经的“内忧”与“外患”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汉母语衰弱的局面。从晚清开始,汉语前后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汉字的拉丁化、语言的大众化、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以及当前的网络语言和西方语言的冲击。除此之外,造成目前汉语地位下降的重要因素还来自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华文化的敌视和打压,以及国人的对母语运用的自信心的缺失与自觉意识的衰弱。语言作为一种民族凝聚力的表现,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中带来的语言文化的侵袭,为了保护本民族的语言,很多国家都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在亚洲,马来西亚取消了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的地位;在欧洲,波兰制定的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都必须使用波兰语;在北美洲,加拿大为了保护其母语而限制汉语甚至在华人区的使用;法国和俄罗斯在这方面的努力无疑最引人注目,在法国,政府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在俄罗斯,政府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甚至颁布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商店各类标识必须配有俄文翻译;在美国,近年来开始不断采取措施,强化对新移民的英语同化等等。这些国家的一些保护措施给了我国可供参考的先例,同时,我国也有意识地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例如,在教育体制内,国家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各地也以此为指导做出了相应的政策改革,调整了母语与英语课时与考核的比重,强化了母语教育,起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以北京为例,其2016的高考改革方案就将英语的分值下降了50分,而相应地上调了语文的分值比例,这些都旨在引起对母语和国学学习的重视。

倡兴母语,弘扬国学,维护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从多个领域多个方位同时进行,这些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所有华夏儿女的配合与努力。为了更好地倡导汉母语的学习,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倡兴母语的大舞台首先应搭建在教育这个平台上。

加强母语及文化建设,其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母语生态环境。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校往往优先考虑升学率、招生率,而忽视了“师者,传道授业”的本质,从书本到书本的知识灌输也忽略了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丰富内涵。现在很多孩子不喜爱传统文化,不读古文,不了解历史,有些甚至不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本常识,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母语的教育要有优势,体现其特色,形成我国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结构模式,要重视古典文学和文化的学习与继承,在课堂内外营造崇尚传统文化的氛围,增加学生的读书时间和精力。其二要坚持中华民族母语文化的主体性,强调“洋为西用”的理念,合理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母语教育经验,要端正观念和认识,确立母语的地位和价值,对一味学习他国而最终遗失本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情况引以为鉴。可以尝试在不同专业中进行区别对待,比如在艺术类这类更重视艺术性的专业,可以降低英语的门槛,而调高其专业门槛;而在英语类专业中,则可以适当调高,当前试着推行的一年多考也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过渡方式。在英美国家,语言学习从来不是入学的门槛,但是很多的语言学习却依然非常流行,鼓励语言的自由学习一定是未来语言学习的方向,每个人都会掌握一门甚至多门语言,而且全凭自己的需求,而非国家强制了。

二、要把强化母语文化学习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引导全民族、全社会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母语文化传统。

倡兴母语文化学习更在于全社会共同的努力,这其中既包括了舆论媒体的导向作用,也包括了由个体集合成的整体意识。现今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在抱怨中国的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坏,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上的断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国学中有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其中的一些经典,蕴含着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其所蕴含的“仁、智、礼、义、信”更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而舆论媒体一向具有“内聚人心”,引导社会风气的作用,从这个层面进行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引导,能够形成较好的社会风气。比如这些年推出的类似《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汉字英雄》等弘扬传统文化做了诸多基础工作。我国的媒体工作者应该坚守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作为工作的方向指导,而不是流于媚俗,生产出低俗的嘻哈文化产品。另一方面,造成当前汉语地位下降的原因还来自个体的意识观念。在我们现在的一些大学生中,民族文化的根底还太浅太贫乏,同时整个社会又普遍趋于浮躁,对汉语的轻视和冷漠使得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因此,倡兴国学的关键在于转变人们的意识观念,这需要外在因素的利导,更需要个人自身对民族传统根基的认同。

社稷千秋,祖宗百世,面对这“圣贤典籍,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我们只有尊重自己的语言,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才不会成为无根的浮萍。以汉母语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瑰宝,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民族复兴的今天,在我们敞开胸怀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数典忘祖”,只有坚守住民族根本性的东西,国家的发展才会稳健,而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国家发展最殷切的期盼!

(说明:凡涂色部分均为参事室同事修改过的内容)


2013年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