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两座形态迥异建筑的启示——(游学心得一)

2021-12-12 09:36

巴塞罗那两座形态迥异建筑的启示

——游学心得一

但凡去西班牙巴塞罗那旅游的建筑师和艺术家都会去看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i i Cornet)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设计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我是学建筑、学艺术的也无例外地参观了这两座建筑。

这两座建筑由两个不同国家、不同个性、不同设计理念的设计师在同一国家的同一城市设计的不同体量、不同形式的建筑。而这两座建筑都是世界的著名建筑,两位建筑师都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师。

安东尼·高迪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人,虽然生性乖张,但热爱大自然。青年时就立志要仿效大自然去建筑点什么。高迪的主要作品有奎尔公园、米拉公园、巴特罗公寓等,其中最富盛名的为圣家族大教堂。高迪一生中有17项作品列为国家级文物、7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圣家族大教堂是唯一在未建完成就列为世界遗产的建筑。

图片来源于网上

密斯·凡·德·罗生于德国亚琛,思想深受德意志民族中理性严谨作风的影响。密斯主要的设计理念是“少就是多”,设计作品大都精简到极致。密斯的建筑设计成就主要体现在钢结构与玻璃幕墙的结合上。由于密斯在设计理念和实践上的成就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而巴塞罗那世博馆则是奠定密斯在现代建筑史中地位的问鼎之作。

图片来源于网上

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占地面积12800㎡,开始为哥特复兴式,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设计后,在哥特式和新艺术运动风格中融入自己的建筑风格。1926年高迪去世时教堂仅建完四分之一,但教堂还是延续了高迪初始确定的风格深化。至今教堂尚未竣工,据乐观估计在高迪逝世百年之际即2026年方可完工。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圣家族大教堂是高迪风格的代表。建筑外立面饰有五颜六色的马赛克,四座高塔周围簇拥着争奇斗艳的小塔饰面,建筑局部雕刻千姿百态人物、动物。而教堂的室内表现《圣经》故事的人物雕刻千姿百态,中部耸立的别致的巨型结构柱格外突出,其下部为“树干”,承受上部的荷载,上部伸出的为“树枝”支撑宝石般的装饰物和屋盖。教堂中的玫瑰窗比传统教堂中的大,经过彩色玻璃过滤后的日光、月光形成的红光、黄光、蓝光、绿光成片地挥洒在教堂的上空,使人产生无限遐想。与传统教堂比较,圣家族教堂赋予空间以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气息。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然而,对于圣家族教堂设计界曾有过非议,但是无论怎么讲,圣家族教堂已成为巴塞罗那城市标志,成为西班牙的骄傲,虽说它建筑的形态复杂、建造困难、无法批量化重复。但是我深信若干年后当人类的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提升,人类可以在海洋、在太空造建筑时,圣家族大教堂的建筑形态会大批量的产生,因为人类喜欢曲线是一种天性。

巴塞罗那世博馆建于1929年,这个展馆占地面积1250㎡,1930年也即在世博会结束后的第二年被拆除。后缘于这座建筑对世界现代建筑的巨大影响,1986人们又在原址上按原样建造了现在见到的巴塞罗那世博馆。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巴塞罗那世博馆的建筑造型横平竖直,成正数比例的体积干净、利落地互相穿插、切割,世博馆的空间的组织缜密、流畅、舒展。在世博馆没有多余的展品和饰物,人们大都将世博馆看作展品。世博馆在建筑用材上使大理石和玻璃组织得非常得体,其色彩的整合、肌理的对比都充分体现出材料和空间的美感。显然巴塞罗那世博馆的设计在建筑空间的划分和建筑形式的处理上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但是,由于密斯建筑过分理性、清冷,以至业界有“少就是除了没有还是没有”的批评。然而密斯的“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理论对整个二十世纪中后期乃至二十一世纪的上半叶的建筑设计,特别是工业化建筑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在人口众多的中国,目前国家倡导的工业化建筑以及全装修的政策中更需要借鉴密斯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毫无疑问,高迪和密斯虽然建筑设计的理念方法大相径庭,但他们都不愧为世界顶级建筑大师,高迪的建筑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密斯的建筑主要解决人的工作、生活空间。

比较他们的作品,我体会到:成功的设计不在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也不在于建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建筑作品是否被社会接受。另外,虽然一般性建筑设计应兼顾功能、安全、经济、环境等因素,而特定的建筑可强化某一种功能,形成设计的特色。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人类既需要感性,也需要理性,当感性走到极端或理性走到极端都必然产生鲜明的特色,直至形成一种风格、流派。建筑设计是这样,文学艺术创作而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