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祥生:亦真亦假、真假合一,亦中亦西、西为中用

2021-05-19 11:21

崔豫章教授是我国最杰出的水彩画家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水彩画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今年,崔豫章教授因病逝世,他的逝世对美术界和建筑教育界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崔豫章教授既是我的同事,又是我的老师,我们共事数十年,崔老师在教书育人,艺术创作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水彩画创作上的实践,更使我受益匪浅。

崔老师早年受过严格的西方绘画和传统中国绘画思想的教育,他对中西绘画中形象明暗、透视、构图、立意、传神等各自的规律、特征等早已熟烂于心,并将东西方绘画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水彩画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欣赏过崔老师早年的人物画,画中的人物形象准确,空间层次清晰。我也欣赏过崔老师中年的水彩画,其形象表现明暗关系,绘画技法完全是18、19 世纪写实主义水彩画的作风。后来我也欣赏过崔老师晚年水色交融、挥洒自如、情景交融的水彩画创作作品。

三四十年前,我随崔豫章教授去过重庆、成都、九华山、大理、桂林、北京、上海、福州、杭州、大连、沈阳诸地作水彩画写生,亲眼目睹了崔老师的水彩画方法,亲耳聆听了崔老师对水彩艺术的见解,对崔老师的绘画创作思想感受深刻。现精选《崔豫章水彩画集》中的水彩画作品 11 幅以飨读者,其中有 8 幅水彩画作画时仅我一人在场。现将我对崔老师中年后的写生水彩画方法和绘画思想写成《亦真亦假、真假合一,亦中亦西、西为中用》的短文,并与相应的画作一同发表于《建筑与文化》杂志,愿本文对学习绘画和建筑的后人有所启迪。

一、南京栖霞化工厂工地

表现圆形、圆柱形的物体需要对圆形、圆柱形在光线作用下呈现的体积状态有充分的了解。用水彩画表现圆形、圆柱形还需要有娴熟的水彩画技能,作到一气呵成。在水彩画表现圆形、圆柱形的体积逐变中,既不能出现忽明忽暗的部位,也不能像油画、丙烯画、铅笔画、木炭画来回修改,或多次覆盖。崔老师用水彩画表现的南京炼油厂工地既要突出油罐,又要同时反映繁忙工地上的吊车、车辆、人物等,因此要把握好画中的主次、虚实,前后层次关系有很大难度。但崔老师能将庞大的场面、复杂物体按照画面场景的效果,将各种物体按照整体效果各就各位地妥妥当当摆放好,这需要高超的艺术修养,具备一般画家无法达到的技术水平(图 1)。

图1  栖霞化工厂工地

二、梅花山之春

这 是 崔 老 师 上 世 纪 50 年 代 的 水 彩 作品——《梅花山之春》。画风写实、严谨,崔老师按西方绘画的整体观察和整体表现的方法,将梅花山上(现在梅花谷的梅花)成排成组的梅花在整体观察后整体地表现。其步骤应是:首先用水彩画的湿画法表现成组梅花整体的体积感、层次感;其次又以水彩的干画法表现树干、树枝和梅花的细部,地面的投影,草丛的特征。因此画面的体积感、色彩感和空间感极强,充分表现了崔老师坚实的绘画写实基础和成熟的水彩画技能(图 2)。

图2  梅花山之春

三、天坛

用水彩画表现古建筑能达到如此准确、细致的人已经很少,至于能在如此工细的建筑画中还能处理好画面的主次、虚实关系,没有把画“画僵”的画家,确是凤毛麟角了。这种功力大概与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在建筑系教授建筑绘画有关,对他们而言建筑的结构形态、建筑的构造、建筑的色彩已熟烂于心(图 3)。

图3  天坛

四、东篱秋菊

崔老师喜欢画花,他曾送给我一张水彩花卉,场景没有《东篱秋菊》这么大,但已足以让我知晓用水彩表现花卉体积的方法,水彩画《东篱秋菊》又使我欣赏到水彩画花卉中主次、虚实色调的美感,感受到水彩作品表达情趣的要点。

中国绘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需要先表现花卉局部的形体,后而再“组装”成完整的画面,最后处理体积、色彩。通常花卉的形体与色彩都是表现花卉固有的形、固有的色,或意象的形、意向的色;而西方绘画中的花卉则要表现花卉在空间中的整体效果,包括整体的体积,整体的前后层次、左右层次,整体的色彩关系和形状特征……要表现好这些关系,运用油画、水粉画通常大多画家能做到,一般画家通常难以驾驭对成组成片花卉的整体效果的控制。

我见到的优秀水彩画花卉作品较少,而且大都是表现室内一组静态的花卉,像崔老师表现如此庞大的花卉场景,我是第一次见到。

崔老师的《东篱秋菊》中的重点是表达画面中心偏右的一组花卉,因此虚化了远处和左下侧的花卉。写生中崔老师是将这一组花卉看成一个整体球状来表达,他没有拘泥一朵一组的菊花,而是着力表现成组成片菊花构成的整体形态,并创造性地将篱笆挪进画面以表达采菊东篱的意境。因此花卉的细部也都服从于整体球形的明暗关系,虚实、主次关系(图 4)。

图4  东篱秋菊

五、栖霞舍利塔

在我的记忆中崔老师至少三次画过栖霞山的舍利塔,其中有两次我都随同崔老师一起作画,所以崔老师的作画思想、方法,我都比较了解。每次画角度略有不同,但舍利塔的古朴、残缺、坚挺的气度都能跃然入画。现场的空间比较局促,从作画地点到描绘的舍利塔之间以及舍利塔到栖霞寺禅房的距离都很近,几乎“贴”在一处。但崔老师以水彩画的湿画法将近景中的树木、禅房以及远处的山概况地表现了,进而分三次干画方法加出舍利塔的暗部。画面快完成时,崔老师起身转了转说,我要搬一点树枝作近景,于是画面前景中就出现粗细不一、动静结合、疏密有致的深色树杆和深绿色的松树,共同构成深色前景,拉开了画面的空间距离,并因此更突出了舍利塔残缺而坚挺、古朴而风雅的气度(图 5)。

图5  栖霞舍利塔

六、杜甫草堂

我在成都看了崔老师画杜甫草堂的全过程。杜甫草堂的空间环境也很局促,近景的树与远景的树感觉上几乎粘在一起,崔老师作画时干脆将远景的树处理成一片灰绿色的、朦朦胧胧的树林,而将近处的树的色调加深,并以生动的笔触着重表现了树叶飘逸的姿态;然后又以较明亮的色彩,表现了杜甫草堂的建筑和邻近的淡黄色树木,最后再以小笔触勾勒出杜甫草堂和环境的细部(图 6)。

图6  杜甫草堂

七、山溪

四十多年前,我随崔老师去安徽九华山画画,画了一批九华山风景的水彩画。这幅水彩表现的重点是石桥、溪流和小屋子。为了突出画面主体,崔老师将实际距离不远的山头,远树虚化了,将近处的石桥、山石与灌木加深了,进而从明度上拉开画面中“主体”与“客体”的对比关系,而后又夸张地将小房子屋顶的饱和度提高,将侧墙落影的明度对比加大,使人们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小桥、房子、溪流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崔老师在水彩画暗部时既能将明度关系拉开,又能将暗部的明度画得很透明,这是崔老师在水彩画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图 7)。

图7  山溪

八、桃源人家

崔老师曾多次与我说过画水彩画既需要胸有成竹,也需要胸无成竹,随机应变。崔老师在水彩写生中常常会一挥而就,而一挥而就时就有可能出现画面效果与原来的愿望不一致的地方,这时就应依画面的效果因势利导,表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桃源人家》画的是梅花山东南角的景致(现在建筑已扩建、改建)。崔老师绘画中用湿画法表现远景时因用水多了,画面上方出现水渍返回(作水彩画常出现此现象)的情况,在出现这种情况后崔老师就水渍的形状整合成远处的白梅树,效果很好(图 8)。

图8  桃源人家

九、修船厂一角

所有工匠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水彩画要出精品,除了绘画者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精湛的工具也是不可或缺的。水彩画的工具主要有纸张、颜料、水彩笔。我国早年有少数水彩画家使用从英国进口的霍多夫牌水彩纸,后来大家又使用保定的水彩纸。上世纪70至80年代,市场缺保定水彩纸供应,更不要说英国水彩纸了。当时能买到的是另一种国产的水彩纸,这种水彩纸纸质结构松,吸水、吸色率大,作画上色彩后湿时尚可,干时由于吸色厉害,画中呈灰色倾向。1980 年我随崔老师去上海作画,使用的就是这种水彩纸,当我们都感到无奈时,崔老师分析道,水彩纸吸色因是纸质松,如果能将水彩纸压紧一些,吸色状况一定会好些,我赞同这种说法。于是我俩在旅馆中的床铺上垫上一块画板,画板上再铺上水彩纸,最后用酒瓶来回多次压实水彩纸。如此“土法”上马,“自制”的水彩纸似乎吸色情况好些了(图 9)。

图9  修船厂一角

十、峨眉天下秀

我与崔老师、丁良老师一起去峨眉山、都江堰、三峡等地写生,崔老师画得《峨眉天下秀》的地方我也去过、画过,甚至去过多次。是崔老师《峨眉天下秀》感染了我,使我多次寻找崔老师的作画地点,但均没找到。于是我问崔老师:“此处无溪流、瀑布,却有万年寺耸立……”崔老师笑答“那是从别处搬过来的,寺庙嘛,已经虚化处理了……”后来我终于明白崔老师《峨眉天下秀》完整的地方就在崔老师的心中。就是以这种的写实中带创作的方法,成就了一张中外闻名的水彩画《峨眉天下秀》。

画中除标志性的凉亭外,其他都是“造出来”的,但其他景都是崔老师心中的景,这景又是由崔老师心中的情而生,只是这景对峨眉山而言更典型,更有代表性,也难怪作品完成后,没有谁会说这不是峨眉山的景。

凡见到此画的人们都由衷赞赏,国画大师张大千见到后大加赞赏,多家出版社争相发表,多家美术馆相继收藏。

《峨眉天下秀》成为崔先生水彩画作品的代表作,也成为上世纪中国水彩画作品的代表之一,“秀”遍了世界(图 10)。

图10  峨眉天下秀

十一、嘉陵江夕照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是崔老师水彩写生的高峰期,《嘉陵江夕照》是在这高峰期中的精品。作画过程中,崔老师将嘉陵江畔的山域、嘉陵江的船只尽收眼底,对这样一个壮观、繁杂的景观,崔老师缜密地考虑了画面的主次问题、虚实问题以及水彩的表现方法,最终完成了这幅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杰作。

水彩《嘉陵江夕照》的整体色彩为暖色调,明暗主要以中景山石的深灰色和船体的深色与江面的浅色、远山的浅灰色组成。整体环境笼罩着一层赭黄色,表现了夕阳西照下繁忙的嘉陵江。

我认为这是崔老师水彩写生绘画中的杰作,其控制画面整体效果的能力,在国内外水彩画家中少有画家能达到。特别是三组船只,虚实、疏密的处理,极为精妙,成堆的船只参差排列,寥寥数笔跃然入纸,竖向笔触又勾勒出三组船只的神韵特征,此时段的崔老师在水彩绘画上已达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地步(图 11)。

图11  嘉陵江夕照

结语

崔老师在绘画艺术上留下的遗产是丰硕的,特别是水彩画写生创作上留下 3000 多幅优秀作品,这是需要美术界、建筑界,收集、整理、学习、研究的课题。

更重要的是崔老师绘画中亦真亦假、真假合一、有法无法、应景施法的艺术手法,深刻体现出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其在水彩画领域的表现应认真总结,深入研究。而崔老师那种源于生活、源于现实,又不拘泥于生活、不拘泥于现实且高于现实的绘画思想,应该大力发扬光大,使中国的绘画艺术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