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祥生:阿姆斯特丹的多元建筑

2018-09-28 11:51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纵横交错的运河水道和桥梁遍布整座城市,演绎着欧式的小桥流水人家,阿姆斯特丹共有桥梁1600余座,大大小小的运河河道约有160多条,大运河宽敞而舒展,小河道纵横交错、井然有序,像世界上大多数城市内的道路交通,其河流面积远超威尼斯、数量远超过我国江南的任何一座城市,我曾在此地游览,一路走来,领略了这座城市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13世纪是荷兰的黄金时代,当时的滨河建筑已依稀可窥;现在,更有出自诸多大师之手的现代建筑点缀其间。一城多元的建筑形态已然说出了阿姆斯特丹数百年的城市发展。

   

图一:阿姆斯特丹的运河风光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二:阿姆斯特丹的运河风光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三:阿姆斯特丹的滨河建筑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一、古典复兴建筑

19世纪是阿姆斯特丹城市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新一轮的建设大规模扩张,伴随着新的公共建筑的诞生,古典复兴建筑也陆续出现于此时。最具代表性的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就落成于那个时代,这座新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有两幢对称的塔楼,塔楼的顶部都设计成了塔状的坡型房顶。

  

图四: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五:荷兰古典风格倾向的建筑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另外于此时建成的还有阿姆斯特丹国家美术馆、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等。这些具有荷兰特色的古典复兴建筑大多分布在市中心,给恬淡闲适的老城区增添了几分历史古韵。


我不得不说,相较于荷兰鹿特丹,阿姆斯特丹是幸运的。二战期间未过度受战火波及,使得阿姆斯特丹的古典复兴建筑大多得以保留,阿姆斯特丹国家科技中心、梵高美术馆,还有市立博物馆等都是在旧址上翻新修葺,使得旧建筑与新形式融于一体。

 

二、滨河建筑

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阿姆斯特丹则是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建筑,水的巧妙利用,贯穿了整个阿姆斯特丹城市空间营建的历史,使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空间文化景观。


阿姆斯特丹的土地都位于海平面以下5米,对于这座城市而言,最具有水都特色的便是“滨河建筑”。沿河边两侧,三层到五层的狭长建筑毗邻而置,临水而筑,且窄而瘦高的滨河建筑面向运河向前倾斜,因未曾从文献中找到此类建筑的名称,故取自作者的主张,称它为“滨河建筑”。不一而足的色彩粉刷,红的,黄的,绿的,白的,灰的,应有尽有,排在一起却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纷杂。一眼望去,还会发现沿河两岸的房屋之间往往紧密相连,不留空隙,狭长的楼房的顶部各具特色,有尖顶的,有梯形的,也有像“拿破仑”帽造型的,这类建筑大概应属于“北欧特色”,阿姆斯特丹这种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则与其发展历史和地理特质密不可分。


图六:阿姆斯特丹的滨河建筑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七:阿姆斯特丹的滨河建筑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八:阿姆斯特丹的滨河建筑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九:阿姆斯特丹的街道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入目所见的“窄”是因为16到17世纪时,此地在房屋建筑的税收上曾有过规定:门越大缴纳的税越多。人们为了避税就尽量把门面修的窄小,所以,一代代人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修窄房子的习惯,并形成了当下的滨河建筑群的特色,现有的阿姆斯特丹的“滨河建筑”大多出现于13世纪,模仿了中世纪时北欧建筑中陡直的建筑立面。因为当地的土地都在海平面以下5米,早期的阿姆斯特丹房屋通常面向运河向前倾斜,所以为吊运家具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并避免撞坏家具和玻璃。当地的地基软,很多老建筑都建造在沼泽上,并用木桩做深基础,因为长久的变迁,看起来虽然歪歪斜斜,但其实并不影响建筑的安全。为了保护这些“滨河建筑”,当地政府于1988年颁布了《古迹和历史建筑法》,这部法律规定了人们未经许可不得私自改变滨河建筑的外观。


三、当代、现代建筑

阿姆斯特丹一行,我们先是惊诧于老城区浑然一体的滨河建筑,之后却又不得不对坐落于码头区的现代建筑博物馆叹为观止,其间的现当代建筑都展示出建筑大师独具匠心的设计。


发展到20世纪,这座城市的新旧城区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界,一幢幢风格迥异的当代建筑相继建于市郊,呈现出与老城区截然不同的建筑风貌,比如,光和空间协调作用下的EYE电影学院极具现代感,白色的立面上镶嵌着大片蔚蓝色的玻璃,强调着明与暗、虚与实的对比;还有造型犹如变形船体的阿姆斯特丹建筑协会,弧形的立面造型上,嵌着一块块方形组合的玻璃面。除此之外,阿姆斯特丹的现代艺术馆、国家科技中心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设计。


图十:阿姆斯特丹电影学院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十一:阿姆斯特丹建筑协会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十二:阿姆斯特丹建筑协会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但在游览时,阿姆斯特丹的这些新式建筑并未给我带来巨大的冲击感,想来是因为阿姆斯特丹的城市面积较大,新式建筑零星分布在各个角落,而无法形成汇集效应所致。


四、室内装饰

众所周知,鹿特丹的室内装饰设计堪称世界一流,而阿姆斯特丹的室内陈设比之亦不遑多让,单看其现代建筑的外观便可窥见其内部所具有的时代感。


若有机会,人们不妨去参观一下阿姆斯特丹现代艺术馆,从底层大厅的入口处进入,一眼望去,一面建筑石墙凌空对接着一个白色的不规则室内空间,下方的橘红色的走廊式自动扶梯通往现代艺术馆的二层平台,一个由白底黑字的简约式海报铺就的室内空间,建筑的室内摆放的装饰品也是新意十足。


图十三:阿姆斯特丹现代艺术馆的底层大厅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十四:阿姆斯特丹现代艺术馆的自动扶梯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十五:阿姆斯特丹现代艺术馆二层平台的装饰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十六:阿姆斯特丹现代艺术馆的室内装置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十七:阿姆斯特丹现代艺术馆的室内装饰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再来看阿姆斯特丹电影学院,室内光和自然光的组合使空间的色彩更为雅致、精彩,举目所及,大块简约的体块互相穿插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空间形态。除此之外,阿姆斯特丹的现代美术馆、建筑协会的室内设计同样别具一格。

 

图十八:阿姆斯特丹电影学院室内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十九:阿姆斯特丹电影学院室内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二十:阿姆斯特丹电影学院室内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二十一:阿姆斯特丹电影学院室内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二十二:阿姆斯特丹现代美术馆的室内展厅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二十三:阿姆斯特丹现代美术馆的室内展厅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二十四:阿姆斯特丹建筑协会的室内展厅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二十五:阿姆斯特丹建筑协会的入口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二十六:阿姆斯特丹建筑协会的休息厅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其实,时尚和艺术的碰撞不仅仅发生在阿姆斯特丹的现当代建筑内,同样的室内设计也出现在传统的建筑空间中,建筑的外观和室内的陈设可能会带给你截然相反的感受。


这是因为一个城市整体风格的变化往往要滞后于单体建筑的变化,建筑的变化又常常滞后于室内装饰装修的变化,同样地,室内装饰装修的变化又滞后于人们服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滞后性则与经济、社会、政府、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五、结语

不管是运河沿岸的“滨河建筑”,还是古典复兴建筑,亦或是后来兴起的现当代建筑,在阿姆斯特丹都有着一席之地,并以其独具特色的风格组成了阿姆斯特丹“一城多元”的建筑形态。


其实,“一城多元”这个词不仅仅是指阿姆斯特丹的建筑形态,亦可以用来形容这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城的多样化形态。城市和建筑是人类生存居住的空间,都受着社会、经济、法律、地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会随着时代更迭而进行自我的更新换代,但我们能发现阿姆斯特丹城市的变迁是缓慢的,且城市的变迁与建筑的变化并不同步。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水网密布的阿姆斯特丹由于长久以来与水毗邻的地理环境,难以在整体的建筑风貌上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              


其次,政府话语始终影响着阿姆斯特丹的建筑地域文化的变迁,并有着最终的决定权。为保护历史遗迹,荷兰建立了省、市不同级别的认定体系。任何建筑或遗迹被认定后,有专项资金用于维护它们,其修复、拆除等活动都需要相关部门许可。此外,这里的房屋重建必须经政府批准,并且要保持原样,也许室内装饰设计已经变了几番,可外表还定格在最初的年代。


另一方面,紧接着阿姆斯特丹的经济发展而来的是人们对生活环境舒适性的不断追求,因此阿姆斯特丹的室内装修设计一直是位居时代和世界的前沿;倘若要改变一座城市,则需要的经济体量是庞大的。阿姆斯特丹的经济在二战后恢复并发展,使得城市足以新建大量的居民区,并有了一些新式建筑,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来大幅度地改变阿姆斯特丹整个城区的风貌。


此外,城市风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当地的地域文化,黄金时代的城市原貌得以保存至今一则是因为文化景观驱动下的旅游产业是当地收入的主要来源;二则当地民众普遍对于传统建筑持以保护心态,历史上的“新广场骚乱”便是源于二战后犹太人聚居区老房子的强制拆除。


总之,一部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阿姆斯特丹的“一城多元”显示的是当下风貌,承载的却是城市文化,这种文化由地域的、历史的、时代的共同构成。阿姆斯特丹的文化重点是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