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祥生:后现代建筑的流行——谈后现代建筑(高祥生为南京市室内设计学会2019年会撰写的系列论文二)

2019-11-22 10:01

1、后现代主义与罗伯特·文丘里的理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建筑界开始时兴后现代建筑,之后,室内设计界也出现了后现代装饰。而就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关注后现代建筑。

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看法的是美国建筑设计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他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发展都作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可以说没有文丘里就不会有上世纪发生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文丘里针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观点,提出“少则厌烦”(“less is a bore”)的看法,主张用历史建筑因素和通俗文化元素来赋予现代建筑以审美性和娱乐性。他认为“密斯优美的展览馆对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深刻的涵义,但他选择的内容和表达的语言,虽强而有力,仍不免有其局限。……大事简化的结果是产生大批平淡的建筑,使人厌烦。能深刻有力的满足人们心灵的简练的美,都来自内在的复杂性。”他在他的重要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进一步强调了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戏谑成分和对通俗文化的褒扬态度。

在继承与创新上,文丘里提倡的是前者,而对革新持鄙视的态度。文丘里提出了保持传统的做法:“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文丘里认为可用以非传统的、异化的手法引用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以及古埃及、古代印度等等传统建筑的片断或部件,并将其同各种现代的片断或部件进行拼接,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


美国拉斯维加斯蒙德卡罗店自助餐厅

摄影:高祥生


法国巴黎歌剧院廊道

设计:查尔斯·加尼叶

摄影:高祥生


文丘里主张建筑就是要装饰。他认为:“建筑是带有象征标志的遮蔽物。或者说,建筑是带上装饰的遮蔽物。”并强调,这装饰应该是“附加上去的,而不是结合在一起的,机巧的而不必是正确的,特造的而非通用的。”文丘里认为建筑的装饰外表可以不与内部空间发生关系,同一平面可以有不同的立面,正因为有了装饰才使建筑有个性,有象征,才能不同于一般的构筑物。并说,一座房屋“门面可以是古典的,里面可以是现代派的或哥特式的;外部是后现代的,里面可以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式的。”并认为这种观点和举措在旧建筑的更新与内外重新装饰中表明这是切实可行的。

文丘里赞美民间低级的酒吧间和戏院,认为大街上的东西有“既旧又新、既平庸又生动的丰富意义。”此观点在他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里被进一步发挥。文丘里认为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的价值可与罗马媲美。他赞赏美国商业城市中的霓虹灯、广告牌、麦当劳餐馆、汉堡包商亭等,并认为商业性的标志、象征、装饰有很高的价值。并反映了群众的喜好,他呼吁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接受群众的兴趣和价值观。


美国拉斯维加斯阿丽亚酒店

设计者:佩里克拉克佩里建筑师事务所

摄影:高祥生


美国拉斯维加斯一酒吧

摄影:高祥生


美国拉斯维加斯阿利亚酒店

设计者:佩里克拉克佩里建筑师事务所

摄影:高祥生



美国拉斯维加斯阿利亚酒店

设计者:佩里克拉克佩里建筑师事务所

摄影:高祥生


另外文丘里还主张要创作不和谐的建筑形象。提出“不要排斥异端”,要“用不一般的方式和意外的观点看一般的东西”,“允许在设计上和形式上的不完善”。他还主张,可以用所谓的“电休克疗法”。并推荐了一系列具体手法,其中包括“不分主次的二并列”,使“不同比例和尺度的东西”、“对立的和不相容的建筑元件”堆砌、重叠和“毗邻”、“室内和室外脱开”。至于装饰,则应该是“附加上去的而不必是结合在一起的;机巧的而不必是正确的;特造的而不要通用的”,等等。 这些处理手法现在已很流行,随后又有了别的手法,残损、旋转、膨胀、解构等手法。

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延续了《建筑复杂性与矛盾性》强调历史意识和对传统要素批判性的探索。提出了,“一座建筑物不应当成为建筑师表达概念的工具。”的观点,并在工程实践中得以佐证。
 
二、后现代流行的国家和主要设计师

后现代思潮流行的地区主见西方发达国家:美国、欧洲;可见于亚洲:日本、中国,及东南亚。波及的范围有:建筑、文学、法律、教育、社会、政治等领域。

1.罗伯特·文丘里【美】

罗伯特·文丘里1925年出生于美国费城,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创始人,正如文前所说没有文丘里,就不会有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他在费城上大学期间就提出了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相悖的观点。后来他一直作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一面旗帜,影响了一批建筑设计师、工业产品设计师……

文丘里设计的建筑总是与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相关。他的设计灵感源于文化历史,他所设计的建筑既有文化,又与当地环境相连。他认为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就要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他以logo和符号为装饰,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将其融入他的设计中。

罗伯特·文丘里的代表作品:美国宾夕法尼亚母亲之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富兰克林中心广场、英国伦敦国家美术博物馆圣斯布里厅、美国印第安纳哥伦布消防队四号大楼。



美国宾夕法尼亚母亲之家

设计者:罗伯特·文丘里

摄影:高祥生


美国宾夕法尼亚母亲之家

设计者:罗伯特·文丘里

摄影:高祥生


2.矶崎新【日】

矶崎新,日本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与建筑理论家。他是一位建筑精神的探索者和思想者,并极有艺术天赋的艺术家。设计的建筑物大都融合理性的现代主义结构、典雅的古典主义布局和装饰、又兼有东方的细腻构件和装饰特色,被认为是亚洲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代表。

矶崎新的建筑采纳了强调水平钢筋混凝土部件表现力的手法,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强烈地向欧洲和美国模式的转变,并以高度抽象的布局为标志,这种布局,利用了由立方体或是弯曲的半圆柱体组成附加结构。新风格产生于他果敢地与现代建筑的理性主义原则决裂,他试图通过综合美学来取代现代建筑的各种原则,这种综合美学,要求放弃正统现代派的教条。他的建筑强调了分散化、不和谐性、支架的间离化,以及基于广泛使用与隐喻相关的构件的参差组合之下的编排。半柱体拱形顶值得注目的例证。当矶崎新吸收不同的西方思想时,他显示出了一种技艺高超的技术优越性。

代表作品:日本九州岛大分国家图书馆、日本茨城县水户艺术馆、日本 Kamioka 市政厅。


中国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建筑设计:矶崎新

摄影:高祥生


中国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建筑设计:矶崎新

摄影:高祥生


中国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建筑设计:矶崎新

摄影:高祥生


3. 丹下健三【日】

丹下健三,日本著名建筑师,曾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东京奥运会主会场就是他的杰作。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达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丹下认为,“作为表现工业化社会的现代建筑事实上已经结束,……现在是探索的时期。”“目前从现代建筑向下一个阶段前进时,探索期是必要的。”

代表作品:日本东京代代木体育馆、日本东京都厅舍、日本广岛原爆纪念馆、日本东京都新市政厅。


日本东京都新市政厅

设计者:丹下健三

摄影:高祥生


日本东京都新市政厅

设计者:丹下健三

摄影:高祥生


日本东京代代木体育馆

设计者:丹下健三

摄影:高祥生


4.奥斯卡·尼迈耶【巴西】

全名奥斯卡·比贝罗·德阿美达·尼迈耶·索阿雷斯·菲荷(葡萄牙语:Oscar Ribeiro de Almeida Niemeyer Soares Filho),1907年12月15日生于里约热内卢。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被誉为“建筑界的毕加索”,他的作品多达数百个,遍布全球十几个国家。

他曾说:我特意的忽视那些正确的方方正正的建筑,忽视那些用尺规设计的理性主义,而是去拥抱曲线的世界,对理性主义采取这样不合作的态度是因为我所居住的环境,那些白色的海滩,巍峨的群山,古老的巴洛克教堂和那些古铜色皮肤的漂亮女人。这句话是他最著名的一句,不仅描述了他的作品,也描述了他的一生。


奥斯卡·尼迈耶还说过:“我总是被曲线的形式所吸引,无拘无束的世俗的曲线激发了用新技术去实现它的潜力但目前还只是偶然在庄严地旧式巴洛克教堂中才能见到。”“我的作品不是那种由功能推导出形体的建筑,而是追随者美学的脚步,更进一步说,是追随着女人的脚步。”“我的愿望是尽量减小承重结构,承重结构越小,建筑就越大胆而张扬,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建筑是我表达观点的手段:要简约,要创造一个平等的世界,要乐观的看待人们,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我只想要那些世俗的快乐,这有什么不对?”“我讨厌包豪斯学派,那是建筑史上一个糟糕的时代。他们没什么天赋,所有的只是条条框框,连刀叉他们都要弄出规矩来。”……很显然这种说法与后来的解构主义观点具有相似之处。


看一下他的代表作品:巴西巴拉那州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人们就会感觉到奥斯卡·尼迈耶的作品似乎与文丘里提出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样式相去甚远。


巴西巴拉那州奥斯卡·尼迈耶博物馆

设计:奥斯卡·尼迈耶

图片来源:网络


5.查尔斯·莫尔【美】

查尔斯·莫尔1925年生于美国密执安州,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建筑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位在二十世纪直接、鲜明反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建筑师,莫尔认为现代建筑主义是带有教条主义和极具意识形态色彩的一种思潮。他批判性地看待现代建筑的抽象几何形式创意,认为这种几何狂热的极端最终会导致人们忽视建筑的情感体验。大多数20世纪中期的建筑师都会极力远离怀旧历史文化,但是莫尔却相反,莫尔并不是盲目地附会历史,他时刻关注着自己时代的流行文化,并在他的作品中将历史元素融入其中。莫尔关注多种文化形式,也热衷各种人文学科。莫尔的建筑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山墙、老虎窗、屋项围栏与屋脊发生相互冲撞的情况。

经典建筑语汇和地域化建筑语汇都给予莫尔灵感。莫尔对建筑设计有一条积极意义是:十分关注历史文脉对时下建筑的深刻影响,在莫尔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莫尔的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是其经典作品,该作品体现了对正统现代主义的藐视,戏剧性的运用了多种历史符号元素,并且该作品很快的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成功作品的典型。

例如在代表作品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中,拼装组合了古典建筑中的拱券、柱式的檐部、柱廊等。

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

设计:查尔斯·莫尔

图片来源:网络


6.菲利普·约翰逊【美】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1906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埃森曼称他为美国建筑界的教父。

有着建筑界教父之称的菲利普·约翰逊一生都在求变,一生都在引领潮流,他从玻璃屋子时期的密斯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时,推出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当现代主义风雨欲来的时候,他设计了名声显赫的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芙的水晶教堂;当后现代主义成为时尚时,他和建筑师伯奇一起贡献了纽约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

随后在解构主义出现端倪时,他又与解构主义搭上边。难怪在建筑界有人戏称他为“无厘头风格”,而他对此不屑一顾。

约翰逊相当注意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同时也意识到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等方面的作用。他还用雕刻等方式创造更大的空间,他说道:一方面,我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付诸实际中以领会、理解。佐证这些观点最有力的作品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水晶大教堂的建筑和环境设计。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水晶大教堂室内

设计者:菲利普·约翰逊

摄影:高祥生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水晶大教堂

设计者:菲利普·约翰逊

摄影:高祥生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水晶大教堂

设计者:菲利普·约翰逊

摄影:高祥生


另外,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美国宾夕法尼亚洲PPG总部大厦和美国纽约电话与电报公司大厦也是他的代表作。这两幢建筑的屋顶和立面的做法对后现代建筑风格的形成影响颇大。

美国宾夕法尼亚洲PPG总部大厦

设计者:菲利普·约翰逊

图片来源:网络


美国纽约电话与电报公司大厦

设计者:菲利普·约翰逊

图片来源:网络


7.迈克尔·格雷夫斯【美】

迈克尔·格雷夫斯1934年生于美国印第安那波里斯。格雷夫斯首先以一种色彩斑驳、构图稚拙的建筑绘画,而不是以其建筑设计作品在公众中获得了最初的声誉。有人认为,他的建筑创作是他的绘画作品的继续与发展,充满着色块的堆砌,犹如大笔涂抹的舞台布景。其形体空间大都简洁、方整,凭藉对古典构件的抽象化手法和以色彩细节展现其内在的古典特征,伴有后现代主义的因素。

这些特征可以通过其主要作品: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政厅、美国得克萨斯州森纳家具展示馆表现出来。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政厅

设计者:迈克尔·格雷夫斯

图片来源:网络


8. 原广司【日】

1936年生于神奈川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并于东京大学研究所建筑系获取博士学位。历任东洋大学助教、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助教,现为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教授。

原广司先生是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师,在日本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作品“田崎美术馆”荣获1987年度日本建筑学会学会奖。在1960年代时,原广司被认为是日本三名最有前途的年轻建筑师之一,其中Iso和Kuro在大型的公共建筑中树立了他们的风格,而原广司则致力于探寻居住建筑上新的表现。在探寻过程中,原广司尝试以理性的方法来转变现代主义建筑的原理,尤其是共同性质的空间观念。原广司合理化的处理造型和他对建筑的观念—建筑是文化的表现,都对年轻一代有着极大的影响。到了90年代,原广司甚至发展出新的观点“地球外建筑” 。

代表作有:日本大阪梅田空中庭园,日本东京伊藤邸。

日本大阪梅田空中庭园

设计:原广司

摄影:高祥生


日本大阪梅田空中庭园

设计:原广司

摄影:高祥生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

后现代建筑在中国曾风靡一时,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我国开始,经70年代发展至80年代中期兴盛;到90年代逐渐衰落。而后现代建筑在中国出现后又以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别具风韵。中国的后现代建筑大多结合了中国的建筑文化,如是简化、抽象了中国的建筑的形态、建筑构件,然后与现代建筑的形态整合。所以后现代建筑曾在中国风靡一时,如图江宁织造博物馆大楼,东南大学榴园宾馆,南京的梅园新村。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室内设计中也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例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江南地区、西北地区出现的一批室内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同部位的构件组合在同一空间。

中国南京湖滨金陵饭店大堂

设计:苏州金螳螂公司

摄影:高祥生


随着70年代末的国门大开,现代建筑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而受到中国建筑师的仰慕,在引进西方现代建筑的过程中,我国曾邀请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贝聿设计香山饭店。香山饭店不仅具有清新的中国民族气息和时代特色,它以这种现代化与民族化并置的双重性标志着后现代建筑登上了中国的建筑舞台,后现代主义作为多元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由六、七十年代在英、美、意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发生,至今已发展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续和相悖,促进了西方建筑界对现代主义的背离。后现代建筑曾以其对历史文化的兼容和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构成多元文化的设计理念和模式,曾一度受到社会的青睐。它以一种内聚力与适应性兼容了包括现代建筑的几乎所有的传统建筑。从西方战后的整个建筑发展看,后现代建筑的多元化设计模式,曾一度受人们青睐。

中国北京香山饭店

设计者:贝聿铭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北京香山饭店

设计者:贝聿铭

图片来源:网络


80年代以来,后现代建筑似有在中国扎根的势头,各地也产生了大量受其影响的作品。其中不乏一批优秀的、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但在建筑市场看到更多的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建筑却是曾风行一时并且至今依然流行的“新西洋建筑”和“大屋顶”。一段时间里,各式各样的柱式、山花、檐口、线脚充斥在各类建筑里;而为了保持或发扬“民族特色”,各种大小建筑的屋顶上也都安上了小亭子。如果去掉这些片断、形式,则完全是一副现代主义建筑的面貌。

后现代建筑所提倡的多元折衷与中庸兼容、大众化与民俗化、双重译码与雅俗共赏的对应关系等观点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有很大的契合,因此,它在中国被接纳是有适宜的文化土壤,使其在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潜质。例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的立面设计,虽然是一种中式现代的做法,它的立面中有传统的符号与现代形体的组合,显然这些都具有后现代的特征。又例如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简洁明快、且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顶部托着一座中国传统的亭子,而建筑入口的正中又嵌入一尊方亭。在整个建筑的内庭中有碧水、石桥、假山,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而建筑上搁置的凉亭……都是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下的结晶。再例如南京鼓楼广场上的电信大楼是一座具有现代功能的高层建筑。屋顶上的造型,特别是大红拱门的设置与建筑主体的垂直造型似乎格格不入。很显然这种设计理论正是秉承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二元并置”,“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的观点。

中国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

摄影:高祥生



中国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

摄影:高祥生


中国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

摄影:高祥生


中国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

摄影:高祥生


中国南京鼓楼广场电信大楼

摄影:高祥生


中国南京鼓楼广场电信大楼

摄影:高祥生


毋庸置疑,后现代建筑在诸多国家出现了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特别是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纪念性建筑和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的形式给人以美感和魅力。
 
四、后现代建筑中的短板

后现代建筑以其具有历史文化的符号和地域生活的特征曾在中国建筑界流行一时。但后现代设计并没有改变现代主义建筑中实质的因素,它只是在现代主义设计上做一些视觉上的表面文章,或者说后现代的初衷是为现代主义设计做一些完善工作。至于后期的后现代主义越来越趋向于和一些装饰、符号画上等号。应该承认早期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有其积极作用,但后期的后现代主义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形式主义,脱离了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8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降温,以至慢慢淡化。对于曾经引起建筑界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建筑,有其积极的一面,总的来说,后现代建筑完善了现代建筑中文化和美感缺失的短板。但部分后现代建筑逐步远离后现代原有的思想,有的甚至有玩弄起符号堆砌的倾向,片面追求一种时尚感。而且当部分后现代建筑的语言成为一种时尚符号时,它便自然地与商业娱乐行为结盟。

建筑是物质的,具有实用的功能,而且实用性将成为面广量大民用建筑的恒久标准之一。现代主义建筑强调标准化、系统性,对于因日益发达的建筑、交通和通讯和越来越小的人类生存空间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设计方法,可以为操不同语言的、不同肤色的人们提供方便。规范化的有价值设计应该成为一种世界语言,为人们带来便利。相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性化的本质来说,后现代主义建筑关注的只是设计的形式内容等较为表象的问题,未能涉及建筑最重要的实用、安全、环保等本质问题。它与现代主义建筑相形见绌。它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贡献,也是无法与现代主义建筑相比拟的。